1999年,美国通用公司提出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中国贵州的一座发电站中的两台老旧发电机。这两台发电机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优股平台,从表面来看,这是一笔轻松的买卖。然而,中国政府却拒绝了这笔交易。除了这两台发电机运转了六十多年,背后还有着更深的历史意义。
这两台发电机最初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从美国进口的。当时,我国的许多工业设施都遭到了日本军队的摧毁,为了保证兵工厂的正常运转,政府决定在贵州的大山中修建一个新的工厂,并从美国购买了这两台发电机,确保工厂能够持续生产军需物资。它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因此具有特殊的历史纪念价值。
那么当时这两台发电机是如何被引进的?它们的历史背后还有什么样的故事?
展开剩余83%一切始于1928年,当时一群人来到贵州桐梓县进行选址,寻找合适的地方建厂。经过多方考察,他们最终选择了一处天然的大溶洞。由于这里位置偏僻且地下空间广阔,非常适合隐藏和建厂。这个地方被用作了“桐业公司”的基地,实际是国民政府为保障兵工厂安全而设立的一个生产基地。
当时,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,许多兵工厂已被日军摧毁,军需物资的生产成为了巨大的难题。为了维持军工生产,国民政府将多个兵工厂合并,成立了“四十一兵工厂”,并迁移到桐梓的大溶洞中。这里地势复杂,周围山脉环绕,不容易被敌人发现,而又靠近重庆,方便管理和联系。
随着战争的持续,兵工厂的生产任务逐渐增加,产量急剧上升。工人们不得不长期在溶洞中工作,政府为此修建了大量生活设施。然而,随着生产的增加,一个新问题也浮现出来——电力供应不足。整个贵州的电力依赖于贵阳的火电厂,但由于燃料短缺和运力有限,电力供应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。
当时的兵工厂负责人钟道锠焦虑不安,然而他很快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:在溶洞附近的河流上建一座水电站。由于这条河流与乌江相连,建造水电站能为兵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。经过上级批准,水电站建设迅速展开,但由于敌人已经控制了大部分陆路交通,发电机的采购成为了一个难题。
1942年,天门河水电站开始建设。为了保密,发电站被选址在地下溶洞。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,中国工程学会的陈祖东教授和一批工程师参与了设计和建造。建造这座水电站历时两年,然而最关键的发电机却依赖于进口。当时,中国并没有能力自行生产发电机,于是政府决定从美国购买两台大型发电机。
任务交给了俞大维,他迅速飞往美国,与通用公司达成了购置协议。虽然一切顺利,但由于日军已封锁了所有交通,运输发电机的难度大增。美国同意将机器通过印度运输到中国,因为印度与西藏相连,可以借助喜马拉雅山脉避开敌军防线。
经过谈判,中印两国达成协议,发电机顺利运至印度。然而运输的难度并未因此减少。每台发电机重达数十吨,加上其他设备的重量,几乎不可能通过常规运输手段。为了避免敌军的巡查,最终决定将机器拆解,分批通过飞机运输。美国空军的B-52重型运输机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,并成功通过驼峰航线将机器运送至昆明。
所有设备终于抵达中国后,工程师们开始组装发电机。1945年,天门河水电站正式投入使用。这两台发电机的启动大大提高了兵工厂的生产效率。每一天,兵工厂能生产数百支步枪,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天门河水电站的历史愈加重要。1946年,随着战斗的结束,四十一兵工厂关闭,水电站转为民用,供给周围居民用电。尽管如此,随着国民政府的衰败,天门河发电厂面临着被摧毁的命运。1949年,蒋介石命令炸毁该发电厂,防止其落入共产党手中。但当地人民并没有放弃,他们自发组织起来,保护这座历史悠久的发电厂,最终成功避免了其被毁。
在新中国成立后,发电厂由国家接管,继续为民众提供电力。几十年间,尽管面临过设备故障和零部件短缺的困境,但工人们通过创新和努力,成功维修了发电机,让它们继续运作。1999年,当美国公司提出高价回购时,尽管这个价格不菲,但中国政府坚决拒绝了,因为这两台发电机的历史价值远超过它们的经济价值。它们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,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坚持。
今天,天门河水电站作为历史遗址,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纪念地。每年,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,缅怀那段艰苦的岁月。两台发电机依然屹立在贵州,它们是中国抗战历史的见证者,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