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放军第2野战军(原中原野战军改编而来)虽然兵力不及第4野战军多,司令员刘伯承在建国后也没有担任非常显赫的高位,但从这支部队里走出的将领却很不凡——像政委邓小平、第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、第11军政治部主任刘华清、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、15军军长秦基伟等人,都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足迹。既然2野人才辈出,那么它下面的各个“军”是不是都能一路延续到今天呢?事实并非如此:9个军的结局各不相同民银证券,有的早早被撤编、有的跨军种改编、有的多次重组、也有的成功传承至今。
先看基本情况。1949年2月5日,中原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,麾下共有9个军:
10军(杜义德)、11军(曾绍山)、12军(王近山)、13军(周希汉)、14军(李成芳)、15军(秦基伟)、16军(尹先炳)、17军(王秉璋)、18军(张国华)。在之后几十年里,这9个军经历了撤编、跨军种、重建与改隶等多种命运,差异非常大。下面按几个清晰的方向来梳理这些军的去向。
展开剩余75%一、最早被撤编的:第17军和第18军
第17军的命运颇为曲折:建国初期(1950年2月22日),以2野为基础组建西南军区,17军被安排驻防贵州,并兼任多个军分区的防务。但1952年3月17日,随着军区建制调整,17军番号被撤销。1968年8月26日,17军又曾在湖北孝感由武汉军区重建,归属三个师,然而仅存5年,于1973年2月9日再次撤编。合计下来,第17军实际存在时间并不长。
第18军也在1950—1952年间完成了从作战部队到地方军区基建的转变:1950年入藏参加昌都战役并促成西藏和平解放,随后以18军为基础组建西藏军区;1952年3月17日民银证券,18军番号被取消,改编为驻藏的地方建制。
二、跨军种改编——海军、空军吸纳了陆军兵力
新中国成立初期海、空军急需大量人员与部队,陆军中有几支部队因此被调往海、空两军序列:
- 第10军(下辖28、29、30师)在1952年4月被分批补充到海军和华北军区,第10军番号遂被撤销。
- 第11军的变动最频繁:先后两次重建、三次撤番。军部和直属队曾在1950年调往青岛筹建海军基地(后成为北海舰队),后又被用于组建空军某部(如空5军),最终在1985年裁军中再次撤销。
- 第15军因为在抗美援朝中有突出表现(甘岭战役等),回国后于1961年跨军种转编为空军序列的空降兵部队,成为空降兵第15军,其原来的3个师改为空降兵第43、44、45师。虽然1985年“16军改”时番号有所调整,但空降兵的组织与兵力构成基本保持连续,直到后来改称空降兵军,其机动作战与空投任务延续至今。
三、成功转型并延续的“四支军”
在1985年大规模裁军和改革(把原来以单一兵种为主的“军”改编为诸兵种合成的“集团军”)中,仍有四支原属2野的军成功转型并在新体制下存续下来:12军、13军、14军、16军。它们在不同军区体系内被改编为12、13、14、16集团军,后又随着军改调整,分别入编到现行战区体系(如成为东部战区71集团军、西部战区77集团军、南部战区75集团军、北部战区78集团军等的一部分)。这些单位虽然番号、隶属或编制经历过变化,但在新军制下保留了连续的部队血脉。
四、结论:唯一“几乎原封不动”延续至今的是15军
综合来看,2野原下属的9个军中,绝大多数要么被撤销、要么与其他部队合并重组,只有第15军经过跨军种改编成为空降兵部队后,其内部兵力构成与作战职能保持了较高的连续性,最终演变为今天的空降兵序列。换句话说:9个军里有8个经历了番号撤销或重组合并,只有15军以空降兵的形式延续下来,成为现役部队中能追溯到2野时期的代表性“老字号”。
总的来说,第2野战军虽人才济济,但下属各军的命运受战略需要、军改政策、跨军种补充以及地方防务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,最终呈现出大分化的结果——有的消失在历史编年里,有的转型成现代合成集团军,有的则转为海空兵种继续服役民银证券,而第15军则是少数保持较高连续性的例子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